目录:
1、前言
2、案例一
3、案例二
4、总结
一、前言
下降趋势的主线是需求不足和供应持续保持力度。造成反弹的有两种力量,第一种是空头平仓,第二种是大众交易者短线抄底。而最终能够撑起这个市场的是主力资金,主力资金的习惯不是熊市抄底,然后把价格直接推到上涨阶段。他们需要一段时间吸筹,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真正的上涨之前有一个过程。
下降趋势的持仓中,反弹容易给持仓者造成紧张情绪。而下降趋势真正的危机不在反弹当中,而是在同方向的巨量发生那段时间。持仓与否,我们的衡量标准是熊市秩序,时时刻刻以这个原则来观察反弹。
除了衡量熊市秩序,在持仓当中,从心理上要给自己一个离场底线。允许价格在一定的反弹范围之内,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反弹的时候,要严密观察成交量的情况。这个反弹范围包括最后一波的50%之下、下降趋势线(供应线)、最后一个小区间的顶部,等等。这样有反弹的时候,我们的思路就比较清晰,不是因为视觉上不舒服和账面波动而让自己慌乱。
下面我们通过案例来深入分析。
二、案例一:反弹50%,移动止损,死角突破
如图1,中兵红箭2018年5月中旬。
图1
价格跌落至VDB需求区的时候(A),供应不足,导致反弹。但是这个反弹没有吸引到足够买家资金,价格继续回落。
二次测试的时候再次遇到支撑,这次的反弹质量要好于前期,我们看到买家的人气有所上升,证据是三高(更高的高点、更高的低点、更高的收盘)和递增的成交量。看到这里,我们如果持有空仓就会感受到威胁。如果我们现在思维中的主线是熊市秩序和允许范围的话,我们会耐心等待50%位置的反应。这个时候心里有些煎熬,因为看着自己的利润在减少,这和每个人的市场经验和成熟程度有关。
B刚好是50%的位置,这里是强弱分界区。这里要说一下,市场是灰色的,不是黑白的。所以我们不能强调价格精准地到达50%。此时的目的是看价格回到这个强弱分界区里的反应。是有新的需求上来把价格推上去,还是需求在这里耗尽,或者说这里遇到更大的供应压力。正是上述行为的结果,才能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判断和动作。
价格回到这里的时候(B),需求不足(低量)。另外低收盘说明这一天供应大于需求。这样我们就看到价格失去了继续向上的能力。观察前面有明显的抢购高潮和派发行为,知道主力资金不可能现在以高成本来解救被套的大众交易者。因此我们的空仓没有受到威胁。
价格回落之后进入了枯燥状态,我们再次怀疑市场的下跌能力。既然有了怀疑,第一个任务就是移动止损(比如移到区间顶部)。接下来的死角向下突破,我们继续持仓。如果死角出现向上突破,我们就平仓。
二、案例二:下跌进入枯燥状态
如图2所示,在A位置,下跌进入一个枯燥状态的时候,持仓者要小心。此时的背景是供求都弱。决定方向的是死角突破,两边都有可能。这个背景让熊市的秩序没法维持。此时止损缩小,死角(下降趋势线)向上突破就离场。
图2
A后一天,死角向上突破扫掉止损。回到冰线的时候遇到供应,后面的两次上涨没有形成上升趋势的秩序。在下跌当中,是反弹没有形成上涨趋势的秩序的这个现实,让我们有信心在B位置再一次入场做空。
三、总结
持仓最大的障碍是心理。第一,从心里不认可回调,希望市场一直按自己的方向走下去,而市场的停顿和回调属于正常的自身行为,是趋势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是我们判断趋势秩序的必要条件。第二,怕把利润亏光,导致提前离场。第三,真正有危机的时候,是不舍得走这种心态捆住手脚,导致被套。解决方法就是掌握市场的自身行为习惯,并事先做好预案。
比如说上涨趋势,如果已经看到并确认了市场有一段非常完整的吸筹,我们就知道主力资金不会在利润很小的时候就派发。那么上涨当中打扰我们最多的是两种情况:一个是震仓,一个是二次吸筹。关于震仓,首先要承认回吐已经是现实。如果心里承受不了就离场,如果心里可以承受,就给市场多一点空间,让市场自己解决这个问题。当然,要在最近的支撑设止损,以防灾难发生。
持仓与否,根据自己的交易习惯决定。波段交易者不考虑长期趋势,也不忍受回调,他们是一波一波地吃,积少成多。中长线的投资者(资金雄厚者)经常考虑持仓的问题,他们可以忍受价格的回调。另外,本身资产的大小也影响持仓。如果资金不足的话,不是考虑持仓的问题,而是根本不应该参与证券交易,因为亏不起。这种亏不起的心态导致他无法从市场角度考虑问题。媒体上经常宣传某某人四两拨千斤,赚了百分之几百,那是传说或者个案。
持仓过程中不能考虑反向操作,这样更容易造成思维上的模棱两可。研究持仓的目的是处理自己当前的仓位(是留还是走),而不是找反向操作的条件(逆势交易)。持仓和反向操作分属不同的趋势背景,不能在同一趋势中都操作。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交易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