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:
8、头肩顶案例
9、上冲回落的派发模式
10、派发和破冰案例(一)
11、派发和破冰案例(二)
12、总结
八、头肩顶案例
头肩顶是大家都熟悉的走势反转图形。很多人说它失败率很高,事实上交易失败与图形没有任何关系,其主要原因是价格背后的供求关系。约翰·迈吉曾经深度讨论过头肩顶的价格行为,我们这里用威科夫的方法再讨论一下这个图形。
·左肩: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初始供应,这里要着重从量增的角度考虑。
·头:是抢购高湖。要求是上涨中出现超长阳线和巨大成交量。从头部下跌时如果出现SOW,那么接下来的右肩就是对SOW的确认,也是对派发的确认。
·右肩:属于测试阶段。如果是二次测试,测试过程必须是小成交量和K线,表明需求耗尽,从而确认牛市秩序结束。从右肩下跌时,可能出现SOW。或者当价格测试右肩的时候,出现上冲回落,表明供应强劲。
我们不能死记图形,而应该理解其背后供求关系。任何图形或者价量关系都是证明走势的理论根据的工具,我们不能只是以图形为依据交易。比如头肩顶,不能一看到头肩顶就马上认为趋势反转,因为趋势反转有自己的理论依据,无非是供应大举进入市场,而需求已经无法应付,导致供应主导市场。头肩顶的形成过程中如果符合上述理论依据,我们才能说趋势进入派发阶段,然后进入熊市。另外头肩顶的位置和间距不一定很完美地出现,就像初始供应、抢购高潮和二次测试不会完美出现一样。只要懂得了他们背后的含义,无论他们以何种面目出现,都能灵活地识别它们.我们看图1的例子:
图1
K线1和2是成交量增加和上冲回落,说明初始供应出现。但是接下来的低迷回落告诉我们价格还会继续上涨。紧接着是K线3和4的抢购高潮,对它的确认是后市不再创新高。K线5是二次测试,低量测试说明测试成功,牛市秩序被打破。接下来的新低开启了下降趋势的秩序。K线6是个弹簧效应,足以看出抄底的很多。接下来这波的上涨的速度以及最后一天爆增的成交量,说明这是个小型的抢购高潮,而这个抢购高潮(需求消耗),恰恰发生在派发区。
派发区现在是什么状况?那里已经有大量被套的大众交易者留守,他们此时的想法是回本(卖)而不是买,不会为价格的继续上涨提供需求。而小型抢购高潮又是一个大量消耗需求的行为。另外主力资金的行为特点是,不会花更高的价钱来解救顶部被套的大众交易者,他们会让价格继续滑落,直到恐慌抛售才建仓吸筹,因为那样成本最低。
还有一种情况,即使他们看到了更高的价格目标,打算让价格上涨,他们也要先使用震仓等方式,让顶部被套的大众交易者在底部割肉,这样他们既能低成本收购股票,也清掉了顶部的压力,以便价格顺利上涨。这种市场内涵和主力资金的操作习惯告诉我们,上涨趋势的秩序不会恢复。后面的三低回落确认了抢购高潮,符合我们的判断,说明清仓行为恢复,接下来的SOW再次确认了供应的强劲。然后无量回升确认了SOW的有效性。头肩顶不是每天都出现,一旦出现并符合上述要求,等于市场给了我们做空机会。
九、上冲回落的派发模式
上冲回落的派发模式是比较特殊的一种,不是经常发生,但是一旦发生,就是个很好的做空时机。
图2
如图2所示,牛市中出现了抢购高潮和自然回落,二次测试确认表明牛市终止,然后市场开始形成震荡区。在震荡区右手边出现价格尝试突破阻力向上的现象。这个突破的特点是:K线相对缩短,但是成交量大幅上升,然后1-3根之内价格又回到震荡区。这种现象告诉我们这个震荡区是派发,不是吸筹。如果牛市中没出现抢购高潮,上冲回落是派发特征,然后出现长阴下挫的现象(SOW),表明供应主导市场,然后的低量回升是对SOW的确认。我们看个美元期货日线的例子。
如下图3所示,K线1是抢购高潮,然后是自然回落。经过低量二次测试之后,牛市接近终止。这里有两次二次测试:第一次是从自然回落反弹起来的,强力反弹告诉我们主力资金在为派发筑底。这次测试的成交量很大,不是理想的二次测试,也不是牛市终结的证据,市场需要再次测试。第二次测试是从X反弹起来的上涨波,这次上涨的成交量大幅递减,是成功的二次测试,证明牛市接近终止。
观察从Y到2这一波上涨力度和成交量,猛烈上涨的势头应该让价格离开震荡区,但是缩小的K线2说明供应进来阻止了价格上涨,这是个努力没有结果的例子。这种派发区猛冲的现象的内涵:这个猛冲是人为制造的,目的是为了继续出货,突破不但扫光了空头的止损(空头平仓的行为是买入,有利于主力出货),也吸引了更多的大众交易者的资金投入(帮助主力出货)。
从K线2开始的上冲回落属于最后的派发测试阶段,它确认了左面的行为是派发行情。接下来SOW的出现,确认了上冲回落。如果做空,进场点应该在测试SOW的回升中。这个回升的特点是短K线和大幅缩小的成交量,确认了SOW的有效性,也是需求耗尽的体现。
图3
十、派发和破冰案例(一)
判断牛市接近终止,主要是看供应是否增加和需求是否减弱。这里我们先用趋势线的方法判断趋势的变化。我们使用的方法是50%原则和突破幅度减小的原则。如图4所示,E是牛市通道,其中Y的回调没有超过前面上坡的50%,压力不大。观察上升过程中的突破(前面高点)幅度在缩小,在图上已经标出(左侧横线)。尤其是C和E之间的突破幅度几乎为零。导致这种价格没有进展的原因或者是需求已经在减少,或者是供应的增强并超过了需求。这种现象出现之后,大家要小心,因为供求关系或者上涨趋势的秩序起了变化。接下来我们开始研究其他市场行为是否也出现了牛市疲惫的现象。
图4
观察趋势通道。从B起来的上涨已经无法到达超买线,甚至无法超越中间线,说明价格已经无法正常上涨,或者说上涨乏力,这种压力来自供应增加或者需求减少。C之前出现了价格带量上涨失败的情况,这更说明了供应在扩大,我们可以称之为初次供应。同理AB的下跌产生了15.5万手,这波下跌的成交量高于以前的下坡成交量,也看出初次供应。
这里简单说一下风控,如果我们在D买入,进场的根据是牛市回调,我们买入的期待是需求持续大于供应,价格继续创新高。到达C的供应区后,市场供应再次扩大,这个可以从E的放量上影线看出。因为C属于供应区(阻力区),当价格恢复上涨到这个阻力区的时候,需求应该扩大并战胜供应(应该增量突破阻力创新高),这是牛市恢复的证据,也是我们持仓需要看到的市场行为。但是我们看E后面的K线,没有上涨的跟随,说明需求已经耗尽,如果此时需求依然很大的话,我们应该看到增量阳线,或者回调立刻缩量的现象。再看累积成交量,BC这波成交量巨大,而DE波的累积成交量已经稀少,这也证明了需求的耗尽,我们应该考虑离场。
现在我们从派发过程的角度研究行情。BC这波,从普通成交量上看,没有出现抢购高潮的行为。从波形成交量上看,这个上坡产生了46.6万手的成交量,但是AC之间的突破幅度却远远小于前面ZA之间的突破幅度,这是努力没有结果,导致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是供应在剧增,或者说主力资金开始大举出货。我们可以把BC当作抢购高潮。CD是自然回落,DE是二次测试,DE的成交量只有13.3万手,同前面46.6万手,已经大幅减小,说明需求耗尽,确认了牛市结束。
EF的大幅下跌是SOW,它有几个特点:第一,这个下跌产生了34.5万手的成交量,是上涨以来最大的下坡成交量,这体现了非常强大的供应,同时EF强烈地突破了支撑线(破冰),说明供应彻底超过了需求。SOW确认了主力资金在派发,也表明派发接近尾声,接下来我们需要市场对SOW确认。FG是对SOW的测试,只有22.2万手的反弹,没能突破冰线,而且反弹过程枯燥,没有看到强需求的表现,确认了SOW的有效性。至此市场进入熊市。这里的做空点主要是破冰后的无需求回测。
十一、派发和破冰案例(二)
判断上涨趋势中压力扩大的方式,我们用50%原则和突破幅度减小的方法。上涨当中,回调超过50%的时候,行情看跌:当回调不到50%的时候,行情看涨,这种方法要和其他市场行为结合才有效。使用的时候不能有教条和精准的心态,只要价格到50%附近,我们关注价格的停止行为和成交量大小。
图5
如图5所示,大背景是牛市。BC的回调不到AB的50%,这是正常回落,牛市在持续。EF的回调开始超过DE的50%,而且突破50%的成交量扩大,这是初次供应。IJ的回调明显超过50%,说明供应已经严重超过需求。
GH的急涨以及扩大的成交量,是抢购高潮,这一点我们从波形成交量看得更清晰。这一波的抢购达到4200万手,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牛市即将到顶。I是二次测试,但是仅仅带来1800万手成交量,远远小于抢购高潮时的4200万手,说明需求耗尽。二次测试的成功确认了牛市的结束。
I后面的长阴是S0W,J是跟随,并突破了支撑线(冰线),IJ这波是供应完全超过需求的现象。J到K的无力回涨是对SOW的确认,从此市场正式进入熊市秩序。
十二、总结
从15到20是派发阶段的市场行为分析。在这几篇文章里,我们介绍了派发的过程和需要遵循的原则。我们描述了派发中的各种市场行为以及它们产生的后果。在分析案例过程中,我们特别介绍了突破幅度缩短(SOT),SOT在实战中经常出现,它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停止行为,特别是在区间交易的时候,如果在支撑或阻力位出现SOT,说明当前趋势可能停止。
抛开表象,顶部的判断主线是,无论有多大的需求努力,都无法克服顶部的供应压力,导致价格无法创新高。派发的最后观察是需求耗尽。
我们描述了如何识别和确认牛市的终止和熊市的开始,这对风险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,会避免买在顶部的情况出现。即使买在了顶部,通过对派发过程的掌握,也能及时纠正错误。在分析中,我们也谈及在派发过程中建立空仓的位置。我们强调,任何震荡区出现的时候,要耐心等价格走到右手边并出现SOW时候,我们才能在LPSY阶段考虑进场。一般下跌的速度要快于上升的速度,所以做空的利润来到更快些。
如果想练习,多找些图,然后观察派发的过程和其中的市场行为,找出牛市结束的位置和熊市开始位置,并且锁定出逃和做空的位置。
接下来,我们还会介绍入场后如何通过供求关系来持仓,以及24个综合分析案例。